上图为刘静(中)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中科院理化所供图
科技的未来在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长期以来,我国科研投入存在“重物轻人”观念,严重制约了创新。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用有所成?今起,本版围绕建设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更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更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更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四个方面,细数科研人员成长路上的困惑,梳理科技人才机制改革的收获。唯有让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分量重起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底气才能足起来。
——编 者
刘静忙得不能再忙了。
一大早,他就来到实验室改论文。办公桌上满是文件,左一沓右一沓,每篇都画得密密麻麻。午休时间,他一边吃盒饭一边接受采访。“国际液态金属研究飞速发展,有趣、有价值的研究不断涌现。谁能想到,数年前它还少有人问津。”谈起自己的科研领域,刘静很兴奋。
刘静是中科院理化所、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也是我国液态金属研究的领军人之一,全球该领域许多原创性发现和底层技术发明,均出自他领导的课题组。这些成绩,离不开团队10多年的坚守,也离不开鼓励科研人才自由探索、自主支配项目经费的稳定政策支持。
阻碍
项目申请周期长,人才、场地都紧张
液态金属是一类新兴材料。金属通常多是固态,在相对低温条件下呈现液态时,就具有一系列神奇的物理特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近20年前,在寻找芯片降温的方法时,刘静不小心把液态金属洒到计算机上,怎么都擦不干净,还留下许多印记。他突然灵机一动:液态金属导电性好,又兼具流体的柔性,能不能用来打印电路?
揣着这个在当时看来天马行空的念头,刘静几天没睡好,四处查资料、找论文,发现没人做过相关研究。想法虽然美好,可要在实验室里验证,还得研究液态金属的组成及其物理性质,当时这些都是未知数。“无人区”摆在面前,闯进去,前路不明,甚至很可能一无所获。
刘静决定申请项目。然而当时,科研机构通常要求申请人在科研计划书里一条条列出预期成果、研究价值。“对于全新课题,要事先预判各种成果,这有些难度啊。”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申请项目时自己常被问:“这个研究国外有没有做?”“难道都要跟在国外后头走?”刘静坚定了做原创研究的决心。
做材料研究和硬件研制,仪器设备要投入,实验器材要花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都不算多。然而最初几年,由于申请项目碰壁,刘静的液态金属研究没有拿到任何“国字号”的科研经费。有时想到好计划,他掂量着手头的经费,只好尽量从花钱少的研究做起,体量大、周期长的研究不得不暂时搁置一边。
刘静还有自己的顾虑:“很多项目申请周期太长,每年还要检查成果,预算内的钱不能不花掉,也不能多花一分,这些程序都要耗费不少精力。”
人才也是问题。课题组引进一位博士后,每年少说得10多万元。刘静只好从本科生中选择苗子,一路培养到博士。紧张的还有场地。刘静所在的低温生物与医学实验室最初试验空间面积不足40平方米,摆满了瓶瓶罐罐和仪器设备,“做起实验来连个舒服伸腿的地方都不好找”。
即便精打细算,仍然捉襟见肘。刘静从自己的“杰青”基金中分出一部分经费,又和产业界合作做课题,来支撑实验室运转。“有一段时间我也犹豫过,生怕做不出东西,还耽误学生成长。”刘静坦言。
改变
开设绿色通道,资助经费使用约束小
耕耘多年,刘静团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2013年6月,刘静团队把液态金属做成“墨水”,首次研发出纸上直接生成电子电路的技术;1年后,团队又成功证实利用液态金属修复断裂神经的构想。
彼时,一些国际团队纷纷投入资源,进入液态金属研究这片处女地,不时有海外实验室在国外顶尖期刊上发表成果。“我们起步非常早,但如果停滞不前,别人就会迎头赶上,不趁势把研究做深做透,实在太可惜。”刘静说。
随着液态金属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的投入也随之增加。2015年3月,中科院经过调研,决定给刘静团队450万元的院长特别基金支持,解了团队的燃眉之急。
这是中科院院长特别基金首次启用。相比一般项目需要申请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院长特别基金开设了绿色通道,几周后,第一笔资助就拨付到位。让刘静更高兴的是,团队对这笔钱的支配度高,用起来约束小,“临时想到点子,要买个设备、出差交流,只要项目研究需要,我们就可以大胆放心用,不必担心说不清、报不了。”
2017年1月,中科院启动了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刘静又被“红包”砸中,获得连续5年共300万元的资助,完全鼓励自由探索。不仅去掉了频繁的科研人员答辩机制,项目“人头费”占比也由一般的10%左右,提升到最高可达30%。刘静可以用更多的钱补贴学生,招揽优秀人才。
“当时我的人事关系在清华大学,也曾听说该计划一般资助院士牵头的项目,料想自己肯定没戏,没想到中科院不拘一格,给了很大支持。”刘静说。
有了稳定、宽松的资助,刘静团队的研究不断突破:2015年,研发出全球首个自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2016年,首次揭示液态金属的自激振荡效应,拓展了液态金属机器的想象空间;其后,更是畅想用液态金属构成计算的核心逻辑单元,革新传统计算机的可能性……
不逐热点,自由探索,刘静团队在液态金属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液态金属称得上我国向世界输出的原创成果。”刘静自豪地说。
效果
敢做、能做原创研究的人才成长起来
刘静团队“冒”出来,离不开支持、包容的科研土壤。
中科院理化所设置了所长基金,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资助创新性探索,刘静团队就曾受益。考虑到团队局促的实验场地,所里还在图书馆划出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供研究使用。中科院理化所所长张丽萍介绍说,近些年,理化所的科研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还通过职称评定、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为人才大胆创新创造条件。
好氛围、强支持,刘静团队手脚放得更开了,一批敢做、能做原创研究的人才成长起来。
在刘静指导下,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张洁和博士后盛磊解决了液态金属连接神经的难题,相关成果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2015至2016年间,他指导的多名学生发现了液态金属“能跑、会跳,能吞食,还能载物前行”等现象。做有价值的原创研究,已成为这个团队的科研文化。
液态金属被称为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二次革命。对其开展的原创研究,拓宽人类认知世界边界的同时,还有望催生新产业。目前,刘静团队正联合工业界推动液态金属产业化应用。
回想起这些年的科研历程,刘静感慨万分:“科研有了好生态,有了稳定支持,再得到一点耐心,不信成果出不来。”
“现在环境好多了,但改进空间还很大。看看我们的经历,资助科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值不值?”刘静笑着说。
■记者手记
激发科技人才的原始创新力
长期以来,跟踪式的研究多、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理论成果少,是我国与科技强国的主要差距。筑牢科技创新根基,需要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补上原创不足的短板。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如何激发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的积极性,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
优秀的创新成果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在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中“冒”出来的。中科院理化所液态金属研究团队的经验启发我们:给予优秀科研团队相对稳定的支持,让他们在方向选择、经费支配、资源调动上拥有更大自主权,一分支持,就可能换来十分惊喜。期待更多这种小环境的探索,催生出鼓励原始创新、呵护原始创新、崇尚原始创新的大气候。
(责编:白宇、岳弘彬)
苹果 iOS 14.5/iPadOS 14.5 Beta...
浏览:580 时间: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