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体育 教育 财经 社会 娱乐 军事 国内 科技 互联网 房产 国际 女人 汽车 游戏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发改实践”

2020-10-21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国家发展改革委驻河北省灵寿县南寨乡马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郑慧涛忙个不停:为打开当地农产品销路,他随着一辆货车来到300公里外的北京,货车里则装满了村里刚刚丰收的西瓜、葡萄等扶贫产品。

2018年12月,郑慧涛来到马家庄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群众的腰包鼓了,但他人瘦了,也晒黑了,党员的底色也擦得更亮了。在他的带领下,2019年马家庄村实现了脱贫摘帽,贫困户人均收入达7471元,较上年增长1581元,今年有望超过9000元。

郑慧涛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派定点贫困县的挂职干部之一,定点帮扶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缩影。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始终将脱贫攻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尤其是在今年,指导支持地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消费扶贫、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定点扶贫等重点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三个定点扶贫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是中央和国家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于1990年、1997年、2003年启动实施定点帮扶河北省灵寿县、吉林省汪清县、广西自治区田东县。

今年4月1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汪清县脱贫摘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定点帮扶的河北灵寿县、吉林汪清县、广西田东县全部脱贫摘帽。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帮扶举措,在规划编制、产业扶贫、资金项目、扶志扶智、宣传推介等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以摘掉贫困帽的吉林省汪清县为例,这里曾经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很多村镇都远离县城,生活条件艰苦,教育资源匮乏。任职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公路水路处副处长的葛晓鹏,目前是汪清县工作组的临时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工作组坚持把提高当地教育水平,作为扶贫先扶智的一项重要工作。

葛晓鹏表示,帮扶汪清教育事业,既要从“硬”的教育基础设施方面着手,也要注重“软”的教育教学方面提升:动员社会力量为汪清县边远乡镇学校捐建远程录播教室5间、公益未来教室1间;联系相关部门资助小学生赴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孩子开拓眼界;帮助开设“润知图书馆”,辐射汪清县新民社区附近超过900名孩子……

在灵寿县,从1990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对灵寿县定点帮扶,30年以来,坚持精准帮扶,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从2018年8月开始,国家信息中心与灵寿县政府签订了《援智灵寿发展协议(2018-2020)》,从基层党建、决策支持、专家服务、援智培训、教育扶贫和消费扶贫等多个方面开展扶志扶智的“援智灵寿”系列培训。

去年,“援智灵寿”为灵寿县培训干部、农业科技、医疗、教育等人才共计2208人,全年为灵寿县节约培训费33.12万元。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协调联系专家,帮助灵寿县制定农村电商发展系列培训课程,重点培养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以人才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已累计培训3020人次,260余人已开设网店,网络销售额达320余万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县的帮扶机制还在继续,为三县的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委内司局与下属事业单位也和三县50个村进行了结对共建。目前,在委人事司的指导下,三县的挂职干部工作组深入三县50个结对共建村逐个走访调研,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成效和帮扶需求。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十三五”期间,我国计划对约1000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主要负责人表示,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全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多套,960多万贫困搬迁群众乔迁新居,有效解决了“十三五”期间近1/5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搬迁群众乔迁新居,“搬得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如何实现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后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与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开展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工作。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0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如何推进后续扶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联合12个部门出台《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从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强安置社区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强统筹指导和监督检查等6个方面明确了2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了国家层面的后续扶持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还透露,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及时入住、稳定脱贫。未来,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督促指导各地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全面转到后续扶持上来,落实落细后续扶持措施,持续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推动以工代赈进一步发挥“赈”的作用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分批下达以工代赈资金56亿元,预计将吸纳约30万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就业增收。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在分解计划时,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县市倾斜,广泛组织贫困群众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群众参与以工代赈工程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并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提高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切实减轻疫情对就业增收的影响。

资金安排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并要求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乡村,统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地围绕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解决好影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突出困难。

为进一步带动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实现光荣脱贫,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将劳务报酬占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最低比例提高至15%,预计可为参与工程建设的贫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8亿多元。

同时,还鼓励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在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增加短期就业岗位。

“十三五”以来,国家已累计安排以工代赈资金近300亿元,吸纳超过100万贫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0多亿元。与此同时,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建成了一大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桥梁堤防等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扶贫大格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持续发挥消费扶贫作用,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联合27个部门和单位开展30项具体行动,持续释放消费扶贫政策红利,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行动方案》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消费扶贫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逐条明确30项具体行动责任分工,整合部门政策、资金、项目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支持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推动消费扶贫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据统计,2019年,东部沿海地区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83亿元,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定点扶贫县农产品154亿元,动员引导其他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1000亿元,全社会已经形成“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消费扶贫浓厚氛围。

今年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与办公厅、人事司、机关党委、机关服务中心联合发布《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的倡议》,号召全委各司局、单位和干部职工积极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力购买湖北省春茶、香菇、小龙虾、橄榄油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贡献一份力量。

“截至5月中旬,仅1个多月时间,直接购买湖北农产品约200万元,帮助销售湖北省春茶、香菇、小龙虾、橄榄油等各类农产品超过1亿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精准扶贫政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推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十四五’时期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集中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各类资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编:许维娜、夏晓伦)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