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体育 教育 财经 社会 娱乐 军事 国内 科技 互联网 房产 国际 女人 汽车 游戏

脱贫路上,这个蒙古族小镇有点“潮”

2019-12-01

脱贫路上,这个蒙古族小镇有点“潮”

蓝白相间的蒙古包造型路灯林立,洁净的马路两侧银杏树遍植,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泛着亮光;农户家中,收获不久的红辣椒、玉米、红薯堆成小山……走进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大板镇,这个脱贫路上的蒙古族小镇,处处透着一派勃勃生机的“潮范儿”。

光伏发电:村里打赢“翻身仗”

在大板村由废弃小学操场改建的光伏发电厂,村支书包德柱和辽宁省民宗委派驻的第一书记刘晓东正在巡查发电设备。

“刚开始时,老百姓谁也不信这些黑乎乎、光秃秃的板子(太阳能发电板)能赚钱。”包德柱回忆起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时的情形:“老百姓都有点心疼,前后投了110万,要是不成,这些钱不就打水漂了吗?”

虽然心里直打鼓,但老包还是带着村民和扶贫干部一起把废弃小学操场平整好,装设备、架线路。光伏发电厂实现顺利发电后,年净利润10万多元。

“听说过天上掉馅饼,没见过靠晒日头也能赚钱。”老包憨厚地笑,村民们也向扶贫干部们竖起大拇指。

“刚开始到村里来帮扶,群众都在观望,我们必须审慎选择项目,让大家看到成效,才有信心跟我们一起干。”刘晓东说。

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加上扶持村里成立合作社,这个原本欠十多万元外债的贫困村已还清债务,全村100户、229名贫困人口已经脱贫,村子实现脱贫摘帽。

绿色农业:黑土地刨出“金疙瘩”

大板村“民族一家亲”农业合作社里,数十名村民正在把新收获的红薯装进一个个统一标识的纸箱里。

“咱们这是沙土地,红薯特别甜。”村民付雅芹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做工,一天收入70元。收完红薯,就收红辣椒,“地里的活计差不多能干上一个月”。除了给合作社打工,她自家还有7亩地,还养了两头猪。“猪崽是村里免费提供的,现在一家人吃喝不愁。”

合作社理事长刘福盛告诉记者,合作社是刘晓东等扶贫干部带着他们搞起来的,全部种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今年引进的水果玉米品种,1穗卖到1元钱,一亩地能收入将近3000元”。刘福盛说,通过发展电商,现在村里的农产品卖到全省各地,供不应求。

在辽宁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附近的各力格村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并搞起了储存冷库,建起了淀粉加工厂等深加工基地,共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我们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以优质特色农产品和拉长产业链条对接市场,让村民们看到,黑土地里照样长出‘金疙瘩’。”刘晓东说。

生态农庄:瓜果飘香说丰年

乡村公路一直蜿蜒到半山腰上的三家子村,路旁的景观树、青砖黛瓦的文化墙一路相伴,为乡间的景致增色不少。

“从2016年开始,我们协调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帮助镇里规划建设省级蒙古族特色小镇,修建了文化墙,栽植了景观树,安装了路灯,硬化修整了出行路,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刘晓东介绍说。

在三家子村的畅想农庄,山林莽莽苍苍,门前的火炉烤着全羊,贫困户组成的养护队正在山上养护果树,游客们三三两两在水果大棚里采摘刚刚成熟的火龙果……

“山庄共流转土地1500亩,种植蔬菜、水果,全部使用农家肥。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今年国庆节接待游客近千人。”山庄餐饮部经理孙光辉说,他们雇佣的服务员、果农,原先大部分是三家子村、大板村的贫困户。

“我们全镇约有1.2万人,52%是蒙古族群众。在省民宗委的帮扶下,村民们腰包鼓了,信心足了,我们不仅要巩固脱贫成果,下一步还要奔着乡村振兴努力。”大板镇党委书记吴洪亮说。

阜蒙县委统战部部长徐立东介绍,辽宁省民宗委自2016年以来累计帮扶全县100余个项目、下发资金5000余万元,覆盖35个乡镇、100多个少数民族村屯,直接受益少数民族群众达到8万余人。(记者 孙仁斌)

(责编:梁秋坪、岳弘彬)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