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近日,在“办实事 开新局——2021区长访谈”的节目中,和平区区长郑伟铭走进百年建筑,关注老旧小区改造;走入居民社区,听取百姓心声;信步金街,解决企业急需;召开现场办公会,点对点解决突出问题。津云新闻记者看到,近一天的时间里,和平区通过面对面给群众办实事的方法,让因遇上难题而挂满愁容的和平区市民,在离开时都展露了笑颜。
天津北方网讯:和平区,它的城市面貌,一边反映着一路走来的百年历史沧桑,一边连接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和百姓面向未来对教育、宜居、富裕生活的愿景。
近日,在“办实事 开新局——2021区长访谈”的节目中,和平区区长郑伟铭走进百年建筑,关注老旧小区改造;走入居民社区,听取百姓心声;信步金街,解决企业急需;召开现场办公会,点对点解决突出问题。津云新闻记者看到,近一天的时间里,和平区通过面对面给群众办实事的方法,让因遇上难题而挂满愁容的和平区市民,在离开时都展露了笑颜。
12平米房子,4个人住——老旧小区如何提升改造?
“我们一家四口都挤在这个11.56平米的小房子里,这张床我们老两口睡,那张床是双胞胎儿女睡。后来孩子长大了,住在一张床上不方便,我儿子就住在门口不到两平米的房间里。”今年65岁的于志新向和平区区长郑伟铭介绍家里的情况。
于志新的家在老树德里,地处和平区繁华的小白楼街,毗邻公安医院,这批两层砖混小楼建成于1914年,距今已经有107年的历史了。如今,107年的百年建筑,正好居住着107户居民,每栋不超过100平米的二层小楼里都居住着三四户的居民,每户居住面积还不足20平米。
于志新家门口有一个两平米不到的小房间,里面堆放着锅、杂物,扒拉开杂物的木板桌子,就是儿子的“床”。双胞胎女儿至今还跟老两口住在11.56平米的小房子里,门口搭建的水泥“小屋”,就是为了方便已经三十多岁的女儿,有个洗漱的地方。两个孩子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都因为居住条件差等原因,至今还没有成家。
一进到这个仅能允许四人同时侧身站立的家里,一股发潮、发霉的味道扑面而来,墙上大块脱落的墙皮,墙体间的裂缝很大,“柜子上面的衣服都是湿的,隔壁邻居说话就好像站在这个屋里,听的非常清楚。”于志新说。
而住在于志新家旁的黄红静家,情况也不容乐观。黄红静家的楼上是邻居的厨房,屋顶透光漏水,自己用透明胶、硬纸片黏上,防止屋顶“满天星”。厨房三家混用,错峰做饭,卫生间早就废弃了,平时在公安医院或附近体育馆如厕。“又快到夏天了,一下雨我就担心,屋里地势低,雨水都往屋里跑,屋里潮的人都待不住。冬天呢,又担心水管裂。”黄红静表示。
从老树德里出来,郑伟铭区长说,“自己的心情非常沉重”,“看了这些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心情是很沉重的,政府有责任解决问题。”郑伟铭介绍,和平区作为一个老城区,辖区内有一部分房屋建成年代久远、配套设施落后、主体结构老化、安全隐患突出。
近年来,区里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整理开发了一批土地项目,逐步解决了成片危旧房屋改造难题。然而,全区仍有很多居民生活在非成套老旧房屋之中,“就像和我们刚刚看到的老树德里一样,基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为此,区里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工作。从统计结果看,现有非成套老旧住房2600幢、建筑面积130万?,涉及居民2.6万户,没有厨房,没有厕所,主要分布在我们当前所在的小白楼街,以及劝业场、五大道这三个街道。”
和平区寸土寸金,面对老旧小区改造的难题,郑伟铭表示,目前,和平区旧城区更新改造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之中。一方面,积极与市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以城市设计为引领,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依托,在保护区内适当增加建筑面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组织我市知名建筑设计师参与城市更新改造设计,对嫩江路等8个试点片区采取“保护、提升、重建”三种方式分别进行更新改造。
“目前,辽宁路片区已完工,嫩江路片区、解放北路103-107号(后楼)正在进行房屋拆除,预计一季度完成前期招标等相关工作,年底前完成更新改造。老树德里(含永德里)片区已完成居民房屋登记工作。设计单位根据现有情况和居民意见正在细化完善设计方案,居民第一次征询和稳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其他几个片区均在方案设计当中。”郑伟铭的一番话无疑给正在为居住环境困扰的“和平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老年人人口占全区人口28%——适老小区如何更贴心?
离开老树德里,郑伟铭又走访了河北路208号——崇仁里社区,在社区的对面,正是不久前竣工的和平区民心工程“耀华小学”。
“耀华小学是民心工程,和平区的地方很小,人口密集,学位的需求量很大。改造前,耀华小学建筑面积不到4千平米,24个班,960名学生。我们投资1.3亿元,现在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可容纳44个班,1980名学生,新校舍集教学、活动、后勤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有室外运动场、绿化等配套工程,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更加舒适。”郑伟铭介绍。
在崇仁里社区的健身活动区域,正在此健身的卢阿姨退休前是一名人民教教师,她说:“现在老百姓就是个活得好,活得高兴,活得健康,所以我们这些老年人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这里,一起锻炼,说说话,挺好。八段锦我们都练了9年了,自己还画了打羽毛球的场地。”
卢阿姨说的“场地”,是两棵大树之间,用线画的呈菱形分布的简易羽毛球场,因为空间有限,所以只能斜向分布,两边的空间也十分局促。
郑伟铭在现场听取了社区居民的真实感受和意见之后,说道:“健身场地看起来是小事,但对老百姓来说是大事。和平的老年人口比较多,刚才社区的书记也介绍了,崇仁里社区老年人占比32%。一是要把健身器材重新归置下;二是健身区域的地面需要做处理,这样凹凸不平的老年人容易摔跤;三是给羽毛球场做地基和处理,要不居民打羽毛球容易受伤,周围该移动的移动下。把场地改造好,社区组织好,让居民老有所乐,这是我们的责任。”
按照园林部门的规划,崇仁里社区将要建造健身步道,在保留绿化和做好与车道隔离的情况下,修建1.2米宽的健身步道。“功能考虑要周全,各方面人群都要考虑,有的愿意走走,有的愿意坐会,孩子们放学了在这嬉闹嬉闹,刚才居民建议的’动静分离’是正确的。”郑伟铭说,可以去已经修建好步道的小区转一转,看一看,找到最优的方案。
房子老了,需要拆、改或者修,人年龄大了,更需要社会的呵护和关注。郑伟铭介绍,2020年,和平区户籍总人口44.9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28%,80岁以上老年人1.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我们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开展了问卷调查,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设施上,比如进出小区楼门上台阶,但楼口没有扶手,非常不方便;有的老年人外出走不动了,想歇会儿,但是找不到椅子。”
对此,和平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家庭主动”的模式,将积极开展适老化改造工程,在小区进出口处安装1000个适老化扶手,并改造防滑坡道和长椅,配置一批健身器材,力争每个街道建成一个“适老小区”。
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金街——如何更加繁荣?
最后一站,郑伟铭来到了国内最长的商业步行街——曾经繁华的金街。“商贸金街昌万象,就是说金街好了,整个商贸就繁荣繁华昌盛。”
站在和平路金街的起点,郑伟铭为市民带来了好消息,“今年8月份,一个很有名的夜场将开张,明年9月份,投资6个亿的印象城将会开业,未来这里将会是天津商贸的又一个旗舰。”
郑伟铭说,自己来了金街几十趟,发现市民还是很愿意来这里逛逛,但是当前面临电商的冲击、商业业态的变化和疫情的影响,传统商业转型升级的难度比较大,这也是政府当前需要急切解决的重大问题。
首先,让金街的消费再旺起来。这几年,受线上消费冲击和新冠疫情影响,再加上业态同质化等因素,金街的总体销售情况和顾客人流都出现了下滑,2019年,金街被纳入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建设。“我们将针对金街大中小不同规模、不同业态商业体的具体情况,用好政策红利,出台首店经济等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支持,提振商街人气,高水平推动恢复性增长,让百年金街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其次,让金街的底蕴展出来。金街始建于1902年,是“近代历史看天津”的商业文化地标,201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平区将传承金街商业历史文脉,加强对街区内历史故事的整理、挖掘和宣传,大力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主题IP展、文化艺术展,以及手工作坊、街头绘画、夏季纳凉等街头活动,让来金街游客有的逛、有的购、有的看、有的玩,成为有底蕴、有品位,集旅游、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
第三,让金街的业态靓起来。业态是商圈的生命,也是商圈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关键所在。和平区将主动对标国内外知名商圈发展经验,深入推进金街业态动态调整和品质持续提升。
四是让金街的服务优起来。围绕打造良好的购物体验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协会自我管理的理念,推动金街管理实现政府、市场(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合作共治。
“如何把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更好的结合起来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但看到了金街发展的现状来说,我们更应该让街区换发新活力,让这条承载者天津人记忆与未来的商业街,在新的消费业态下华丽转身。”郑伟铭表示。
在现场推动会的最后,郑伟铭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平区将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标志区的目标定位,自我加压,积极顺应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五个高地”,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志区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体现在城市面貌上,也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上。和平区要抓高质量发展,惠民生,加强政府支撑建设。我很有信心,和平区在党委的领导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和群众的支持下,’十四五’时期的和平区,一定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时尚之区。”(津云新闻记者 马扬洋)